園所設計
幼兒園環境創設中存在問題及對策
發布日期 :2011-12-20 作者 : 佚名 瀏覽次數 : 3918
幼兒園的環境是指幼兒園內幼兒身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一切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總和。幼兒的成長離不開環境,環境對幼兒發展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我國古代對此就有精辟的論述。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強調環境對人的感染作用。又如“孟母三遷”的故事又說明培養人才要重視環境的選擇。古代教育家顏之推認為,環境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兒童產生影響的,而這種影響是深而持久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的潛力行為就是適應能力,環境是兒童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說環境對幼兒的發展作用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
馬克思說:“人創造了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了人。”可以說,人是環境的產物。當前,幼兒園環境創設已成為廣大幼教工作者關心的熱門話題之一,大家也充分認識到要促進孩子和諧健康的發展,環境是重要的資源,特別是對以實際操作活動和直接經驗為心理發展基礎可塑性強的幼兒來說,受環境的影響更大,環境對其身心發展起著交互作用是個體心理發展的根本途徑,幼兒是在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得以發展的。但是,我到一些幼兒園聽課、觀摩的過程中,發現幼兒園尤其是農村幼兒園的環境創設特別是墻飾環境的創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
一、 幼兒園尤其是農村幼兒園環境創設中存在的問題:
1、 注意環境創設的單向作用。主要表現為一些幼兒園的指導思想與創設方法不是從教育幼兒的角度出發,較多的是停留在幼兒園環境整潔、有序、美觀上。主要是為了裝飾而裝飾,完成布置任務,只追求外在的形式,而不注意發揮環境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
2、環境創設內容的片面化。主要表現在內容都比較簡單、零散,缺乏整體布局意識,給人一種不平衡,不系統的感覺。例如:只注重物質條件的提供,不注重教育過程對環境利用的需要進行創設,這種片面的環境布置,極不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
3、環境創設的空間利用不夠充分。表現在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只重視室內和墻壁的布置,忽視幼兒園內其他空間對幼兒教育所隱藏的作用,使幼兒園環境教育的功能大打折扣。
4、環境創設只注重成人的提供,忽略幼兒的介入。為了環境布置的完美性,往往由成人“自編、自導、自演”,很少讓幼兒參與,只是讓幼兒充當教師布置環境的觀賞者,機械地接受成人的安排,這樣的布置過程,不利于幼兒思維的發展,個性和創造力的培養。主要表現為教師動手動腦多,幼兒動手動腦少,特別是一些教師觀念的滯后,環境創設在內容上過多重視作品的精致、漂亮、完整。教師包辦環境普遍。教師大多根據自我的需要考慮環境創設。“我覺得這樣好看,”或“這樣不好看”,“小鴨子應畫的逼真”,“卡通畫不規范”,而沒有考慮孩子的提議及感受,沒有從幼兒的興趣需要出發。因此造成教師設想計劃多,幼兒設想計劃少。純粹追求環境布置的結果。
5、有的幼兒園由于開學初花了大氣力精心的布置了環境,因此舍不得更換,常常存在著學期無變化現象。即固定的多、變化的少等問題。
6、幼兒園興起“包裝之風”,花高價購買了琳瑯滿目的玩具,墻上包上軟軟的護墊,地面鋪的是厚厚的地毯,為孩子創設舒適、溫馨的環境,有些甚至連桌椅都用高檔的進口材料制成。為孩子創設舒適、溫馨的環境無可厚非,但過分追求精美、漂亮,會不會讓孩子遠離自然,無法接受自然的挑戰,違背了孩子的天性呢?
7、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環境創設者對幼兒園環境和教育的理解的片面性和狹隘性,忽略環境創設的整體性和教育性,缺乏對環境創設的研究和創新,則是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具體有以下幾點:
a) 將幼兒園環境創設主要理解為物質環境的創設,忽視或分割了精神與物質環境創設的關系。
環境創設包括物質環境的創設和精神環境的創設。幼兒園的空間、設施設備、活動材料等都是物質環境。物質環境固然重要,由于它具備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因此對教師來講,認為很容易被接受和掌握,于是,重視物質環境的創設而忽視了精神環境的創設。精神環境主要指環境中的人際關系。幼兒園的精神環境主要包括幼兒與教師,教師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的關系乃至幼兒園的園風,班風。良好的精神環境應是教師與幼兒建立起親切、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互助、友愛的伙伴關系以及教師的真誠相待、友好合作是幼兒最好的榜樣。
b) 將幼兒園環境創設主要理解為空間的布置,設施設備的提供,而沒有包含材料,特別是幼兒活動的材料。
c) 將幼兒園內環境創設主要理解為班級環境的創設。
d) 將班級環境的創設主要理解為墻飾。
e) 將墻飾主要理解為主(大)墻飾。
8、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改善方法
(一)、創設豐富的、科學的物質環境。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環境創設的內容,環境創設應有益與幼兒身心發展,一般來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重視三維空間的充分利用。
“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與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與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幼兒園的環境創設,要充分利用室內外的地面、墻面和空間,盡可能多為幼兒提供接受各種知識或信息刺激的機會和條件,以促進幼兒的無意識學習的能力,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不知不覺地接受熏陶,吸收知識。
(1)、在室內外的地面可畫上各種圖形、謎宮,涂寫上顏色或數字、字母。增大幼兒受信息刺激的機會和供幼兒游戲使用,并通過游戲鞏固學過的知識或獲得某方面的煅煉。如在地面上畫上中國地圖,通過各種游戲形式,認識祖國遼闊的疆土的區域劃分和分布,增減培養幼兒的愛國情感。又如“跳蝸牛”在蝸牛背的螺旋形上分格涂上鮮艷的顏色并寫上數字,幫助幼兒做辨色訓練和鞏固數字的認識。
(2)、空間布置是通過在空中吊掛各種具教育性和裝飾性的物品來實現,而且更換方便。如一年當中有許多節日,而且有的相距時間較短,其布置花費時間較多,用空間布置去配合節日的主題教育是最好不過的了,例如中秋節的燈籠,國慶節的國旗、國徽等。
(3)、墻面布置的作用除美化幼兒園外,還可與主題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幼兒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墻飾內容以近期相關活動的內容為主,例如:“春天的主題活動”,在墻上布置春天特征的植物,動物及人們的活動等。又如:評比欄中的好孩子標記表現在班班、園園都是小紅花,少有想過問問孩子,你想用什么標記來表示"好孩子",開展“我們設計制作的標志”活動,為幼兒提供表現自己,樹立自信心的機會。
(4)、在室內外開設繪畫區、拼圖區、自然風景區,科常區作業展覽區、天氣記錄區等,充分發掘可操作性的布置,并根據教育需要靈活更換用途或內容。如要求幼兒觀察一年四季的自然變化,用自然物如:樹葉、草、花、小動物模型,標本或圖片布置在墻上,立體畫面直觀、生動、富有情趣,從而通過幼兒觀察、動手布置,掌握四季的基本特征,又符合寓教于游戲中的原則。
2、注重幼兒參與環境創設過程的體驗。教師在環境創設中不能包辦代替制約幼兒主體性的發揮,環境創設的目的是引發和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的積極作用,幼兒的思維和創造的發揮。所以,現今幼兒園應該注重為幼兒提供獲取新知識經驗、鍛煉雙手技能的絕好機會,又可使幼兒對自己親自動手、動腦布置的環境產生一種親切感和滿足感。教師不能把精力放在“我想怎么布置,我想怎樣創設”上,而應將精力放在“我怎樣啟發,引導支持幼兒參與,幼兒怎樣參與,我能提供怎樣的條件” 上。這種參與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遵循幼兒年齡特點,組織幼兒參與設計,參與收集和準備材料,參與布置,參與操作,參與管理的過程。例如:在迎接香港回歸的日子開辟一個分期知識園地“香港知多少”,每期一個主題,要求幼兒在家長、老師的協助下,用不同形式(圖畫、剪報、手工制作等)收集有關的資料,布置園地。
3、環境創設內容的全面性和系統性。筆者參觀了許多幼兒園,經常見“一棵大樹”就占用了墻壁的很大面積,但又沒具備什么教育作用,顯然是教師為了完成布置任務而已。那樣單一的創設手段,影響幼兒豐富的想象力,減少幼兒動手操作及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的機會。為此我們應該根據幼兒注意對象廣泛、好奇心強的特點,布置內容系統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如在同一個樓梯墻壁,由下而上創設一組系統的安全教育圖,用故事的形式,通過主角移動,出現不同的安全教育情景。遇到火警撥“119”,過馬路要走人行道,讓幼兒在每天上落樓梯時接受安全教育,增強安全意識,培養自我保護的能力。
9、創設良好的精神環境
在擁有豐富物質環境的基礎上,建立一個良好的精神環境,是幼兒園環境創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精神環境即為幼兒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心理環境。精神環境主要是指環境中的人際關系。幼兒園的精神環境主要包括幼兒與幼兒之間,幼兒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所建立起的種種情感乃至幼兒園的園風、班風。教師的言行和教育態度,這些表現都是孩子的注意焦點。幼兒園的精神環境雖是一種無形的環境,但對幼兒的發展,特別是幼兒情緒、社會性、個性品質的形成、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為幼兒提供一個能使他們感到安全、溫暖、平等、自由、能鼓勵他們探索與創造的精神環境,幼兒才能活潑愉快、積極主動、充滿自信的生活和學習,獲得最佳的發展。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精神環境,加強對幼兒心靈美,好形象的教育,引導幼兒個性健康發展,教師要處理好三方面的關系:
(一)、熱愛幼兒、尊重幼兒、建立真正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蘇霍姆林斯基說:“愛是用心靈去體會孩子最細微的精神需要”。教師的愛為幼兒發展創造一種無壓抑感,充滿激勵的良好氣氛。如在一次結構游戲活動中,教師讓幾位幼兒合作搭一艘船,教師沒有去干預他們,只是和其他幼兒在合作構造其他東西,活動結束時,我們驚奇發現:在沒有教師幫助的條件下,幾個孩子共同合作搭了一艘非常漂亮的輪船。從甲板到駕駛室,從船艙到娛樂設備,一應俱全,在這里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體現。又一次結構游戲活動,教師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囑這幾個搭船的孩子,“一定要搭出來,要和上次一樣漂亮!”孩子開始動工了,這一次,老師對他們的工作給予了特別的關注,每每看到幼兒停在那兒,或是搭得不合他們的意,就催促、干涉甚至讓幼兒重來。活動結束了,一艘船還是沒有成功。兩個鮮明的事實,我們不難看出,幼兒在游戲時,應當讓他們自己去思考,過多的干預會限制他們,太高的期望會造成幼兒的壓力,使得他們的想象創造能力發揮失常。
(二)、善于觀察幼兒的活動,指導活動。
在幼兒活動、操作過程中,難免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有的是由于幼兒水平差異,而教師所為幼兒準備的活動材料,對該幼兒不適合,教師必須及時為幼兒調整活動材料;另一種情況是由于幼兒對活動規則或操作方法不明白而做成無從入手,這就要求教師注意講解清楚并及時給予指導。要發現幼兒在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就要求老師善于觀察幼兒的活動,并因應存在問題及時作調整。如:針對幼兒水平差異制定彈性的活動計劃,提供相應的多種類的活動材料,對能力弱的幼兒多給予指導,讓他們多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而能力強的,根據水平選擇相應的材料,讓他們的能力充分得到鍛煉。只有這樣才能使環境保持適于幼兒發展的最佳狀態,最大限度地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
(三)、建立互助、友愛的伙伴關系
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伙伴關系是影響其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社會性因素。由于每個幼兒來自不同家庭,有著不同的個性,在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往活動中問題會很多。如:爭執、互不尊重、相互干擾等,教師應對發生的問題及時作分析、解決,用不同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或幫助幼兒懂得以禮待人、或增加活動材料、或調整活動區的分布。同時教師解決問題的方式必須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礎上,讓幼兒在歡松的環境下,解決物質環境或心理環境的問題,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同伴交往環境。因此,教師應加強幼兒的情感教育和集體教育,建立互助、友愛、和諧的伙伴關系,使幼兒生活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在集體中獲得全面的發展。
10、我國幼教先驅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幼兒園環境是“兒童所接觸的,能給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質”。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個性方面,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那么,正是由于環境是幼兒每天所處、所接觸的,幼兒的身心發展、社會化發展以及個性發展,無一不受到它的影響。因此幼兒園環境對幼兒園的日常教育活動起著重要作用。
幼兒園環境創設是一項復雜的工程,要搞好幼兒園環境創設,尤其是貫徹《綱要》的同時,還要全面透徹地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充分認識環境這一重要資源的教育價值,用科學方法引導幼兒和環境材料相互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環境的教育功能,全面、和諧、有效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只有教師樹立起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給孩子以父母般的愛和關心,深入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他們的愿望、要求、興趣、愛好、形成尊重、信任、友愛和諧的氣氛,才能創設良好的精神環境。使環境更好地發揮教育功能。
- 更多相關信息
- 2011-12-20如何為小班布置環境
- 2011-12-19如何布置幼兒園教室內的環境
- 2011-12-19幼兒園環境裝飾特點
- 2011-12-19創設主題環境——豐富幼兒生活經驗
- 2011-12-19互動墻飾的設計思路與實施
- 2011-12-19室內環境布置的要求、內容和方法
留言信息提示:
X
粵公網安備 44011302000128號